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就“短短一周,天津7名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对国家的批评

洣崽

  
         据报道,今年3月19日到3月23日短短5天时间,天津7名中小学生自杀:“西青区两名学生,学业压力大,服用亚硝酸钠;蓟州一名学生,独居,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直接关系;滨海新区一名学生,生活在重组家庭,主要是奶奶照顾;河西区一位学生,家长离婚后,父亲又去世了;河西区另一位发生不良行为,老师批评后,可能觉得太羞愧无法面对老师和同学,孩子跳河;武清区一位同学,学习比较好,曾拿过市里的三好生称号,因被家长打了一巴掌,气不过而发生了冲动,在家长面前跳了楼。”
        
         一
         错误教育制度和错误考试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又添一笔沉重的罪孽;
         片面于书本、与实践生活基本绝缘的牢笼式知识型教育窒息青少年,没完没了的高利害考试折磨煎熬摧残贻误青少年,未来就业前景的悲观使青少年前途渺茫……
         国家热衷于西方资本主义所谓“市场经济”“竞争”的内卷,而实际背弃社会主义、抛弃与时俱进向百姓提供普遍福利(普遍保障、普遍教育、普遍就业)的责任,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过剩时代,制造和加剧全社会普遍的你争我夺和紧张焦虑。
         国家进步,百姓才有福。
        
         二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国家每年统计和发布煤矿事故死亡率的做法值得称赞,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直面现实的科学态度,正如民航把每一次事故当成宝贵案例认真剖析研究、化为对今后飞行的改进,现在我国煤炭和民航得到极大改善。那么,我国每年的大中小学生自杀率、死亡率有统计公布吗?国家是不是同样应该坦诚地统计发布每年中小学生自杀人数、自杀率、死亡人数、死亡率?以利于工作的改进、事业的进步。
         应当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和不确定因素,即使在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社会制度比较进步、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的情况下,也难免发生低比例的死亡事故、自杀现象,因此,应该客观对待,而不应藏着掖着。每年如实统计和公布,有利于督促工作、吸取教训,有利于纵向对比,有利于觉察问题、看到进步。现在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居于较高的程度,如果经过若干年努力大为降低,则反映国家的进步。对此采取讳莫如深遮遮掩掩的做法是错误的。
         67320230413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4.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更多冷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4.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其它更多帖————
    1.   社会主义者应当大气磅礴包容团结,当前办合作社办食堂不可取  
    2.   教育发展方向和社会根本出路  
    3.   “躺着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钱花”,是社会发展方向和大势所趋  
    4.   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  
    5.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6.   应该是新媳妇怕公婆,而不是公婆怕新媳妇  
    7.   且不忙痛斥国民党军队的无能  
    8.   不管谁当家,还是要走群众路线  
    9.   倘能如此这般,“以人民为中心”就真正兑现了  
    10.   林毅夫老先生对消费拉动的批评不可取  
    11.   《报告》述评——是一篇华美的宏文,但略显空洞  
    12.   话说“人民经济”和温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