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实行货币福利,不管百姓用于消费还是存储,都是好事

洣崽

  
         实行货币福利而百姓不热心消费却热衷存钱,持这种担心的比较多。有朋友说,“只能是发指标配货物;发货币就存银行了,有消费,但存的多。”这种担心是不必要、多余的。实行货币福利后,不管百姓用于消费还是存储,都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实行货币福利,是左右逢源、横竖皆可的事。
         货币福利到达百姓手上,百姓用于消费,则促进流通、拉动经济,对此不必赘述;
         如果不用于消费,而用于存储,则显著增加了当事人的财务安全感保障感和幸福感、有利于社会和谐。国家实行货币福利而达到这种社会效果,何乐不为?
         百姓存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现金的方式埋藏起来,这相当于货币退出流通,对社会不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尽管再新发货币好了,并且,由于温和通胀逐渐贬值,埋藏的货币逐渐缩水,相当于无形中回流国库;第二种是把钱存入银行或借贷出去,这种方式增加了社会流动性,社会因之而资金充裕,因而全社会利率降低,企业事业融资成本降低,相当于以货币福利方式投放的货币被转手给了资金需求方,社会经济因之繁荣。
         国家不要因为社会资金巨大而有负债感。如果不实行货币福利,社会流通的每一块钱确实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但如果因实行货币福利而社会上资金涌流,则这些资金是国家对百姓服务和贡献巨大的体现、而不是负债。
         ​当下社会为什么百姓紧手而不愿和不敢放开消费?还是因为缺乏财务安全感。当国家常态实行货币福利,社会最底层最弱势最不幸的人们也感觉安全保障的时候,则人们自然放心消费。当人们基本必需及改善生活的消费需求已然满足、该买的已经买了,人们这时候的存储不是很正常、应当尊重的吗?这种存储不是有利于节俭和节省资源的吗?不是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吗?不是应当提倡的吗?
         可以预计,当货币福利常态化实现,当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优越的社会保障的时候,会出现这么一种奇观——当人们年老或临终的时候,人们纷纷普遍地自愿地把自己的积蓄捐献给国家,因为他们的子孙有自己的保障、遗产继承没有太大的意义。国家向百姓发放货币福利,百姓于丰足圆满感恩状态下,又捐回国库,形成国家和百姓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当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实行货币福利、而执拗于“指标配货”,不觉得笨重僵硬、极端不便、是一种历史倒退吗?
         到国家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的时候了。
         67320221217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2.   “批判文革”  
    3.   烧灯芯还是烧灯油  
    4.   “大事不讨论…,势必变修正”  
    5.   “中国负债几百万亿”是子虚乌有庸人自扰伪命题  
    6.   “中国公务员考试是世界上最优制度”  
            更多冷帖————
    1.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2.   “批判文革”  
    3.   烧灯芯还是烧灯油  
    4.   “中国负债几百万亿”是子虚乌有庸人自扰伪命题  
    5.   “大事不讨论…,势必变修正”  
    6.   “如果你在三河,敢劝一把手吗?”  
            其它更多帖————
    1.   对到目前为止的我国教育的批判(一)  
    2.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政治庸俗化、政治投机和不讲政治三者并存  
    3.   国家应当停止对学历文凭的迷信和苛刻要求  
    4.   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终身教育——说长道短话教育  
    5.   中国呼唤工匠和如何造就工匠  
    6.   教育部开错药方了  
    7.   把出现人才归为大学的造就,是贪天之功;期待大学造就卓越人才,是缘木求鱼  
    8.   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  
    9.   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不在于“减负”,在于“调结构”  
    10.   初中毕业生读高中读职校的分流做法是不好的  
    11.   脱离实践的我国教育,陷入误区误人无数,无脸以对亿万家庭  
    12.   “高校的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