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再说“湖南取消四大名校招收外地生”

洣崽

  
         人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进步非常重要。禁止学校招收外地学生不是最恰当,应当叫停的是“掐尖招生”、不是“外地招生”;不论本地学校还是外地学校、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都不能掐尖或变相掐尖,即,四大名校在其本地也不应当掐尖招生。
         幼儿园入园及小学入学应当禁止一切形式的选拔行为;
         小升初可以进行低门槛的绝大部分通过的合格性考试,且只能由政府教育部门主持和组织,避免分数流出助涨掐尖。(不合格者由国家特殊关爱帮扶,或留级再读,或送专门特殊学校。)
         初升高与前述小升初相类,实行较低门槛多数通过的合格性考试。根据教育教学总体状况设合格和良好两条线。合格者报读本学区学校,良好者可以申报其它名校。良好线可设置为前15%,即分数进入全体考生前15%范围的为良好。这样,稍有区别,又不至于过分竞争。
         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式的掐尖和百分之十几的良好选拔,是有天壤之别的,如同高速公路开车,每小时一百一二十公里是可以的正常的安全的,每小时一百八、两三百,就是危险和肇事了。
         应当许可外地学校招生,但应控制在良好选拔的程度内,而绝对禁止掐尖。
                 建议这样——
                 各名校把自己的招生要求和学校规章制度包括学费标准事先向社会公布,让考生和家长周知;考试成绩达到良好者可以报读各名校;各名校留出适当的自主招生名额,其它名额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招生,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名校报读人数实施录取,当报读人数超过学位人数时,实行媒体、专业、官方和大众多重监督下的电脑随机录取。
         这样,名校招到的,虽不一定最拔尖、但毕竟成绩良好;以此把教育从恶性竞争的高烧狂躁中解脱出来,营造和谐健康的基础教育生态。
         67320210317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珍惜、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对党和政府厉行监督和砥砺  
    2.   不能局限和迷信于考试选拔与选举投票;应当主要通过实践斗争造就人才、甄别人才、遴选人才  
    3.   话说“按需分配”  
    4.   对“土地公有没有无比优越性,只有无比腐败性……”跟帖的回复  
    5.   反对零散切割永久瓜分的土地私有化  
    6.   把厉老先生奉若神明,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思想界的迷失和贫乏  
    7.   高区分度过分选拔,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重大失策  
    8.   珍惜、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对党和政府厉行监督和砥砺  
    9.   摒弃对考试选拔与选举投票的迷信,应当于实践大舞台造就人才、甄别人才、遴选人才  
    10.   “无为”——尊重世界,服务世界(二)  
    11.   “无为”——尊重世界,服务世界(一)  
    12.   日出东方……(杂感杂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