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撒下一颗籽、收获千粒粮;货币发行,与之相似

洣崽

  
         撒下一颗籽、收获千粒粮;货币发行,与之相似。
         播种,是把已经到手的重新撒回土地,反映人类的“舍得”智慧。没有谁会吝惜种子,也没有谁会质问土地,“你如此卑下,凭什么向你播种?”因为生活已经告诉他,不播种就没有收获。
         货币发行,如同播种。如果国家将一万元象播种一样地投放到社会上一个小孩或学生老人病残失能者及有孕或育婴期妇女……身上,将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这一万元被很快消费,钱到了销售商口袋;
         销售商从生产商进货,钱到了生产商手里;
         生产商买入原料,钱到了原料商手里;
         原料商要扩建厂房,钱到了建筑商手里;
         建筑商儿子要读书,钱到了学校手里;
         学校购买课桌椅,钱到了木匠手里……
         那一万块钱几经流转,时间推移,一年过去,货币已经数易其主,带动各行各业运转起来,货币的媒介催化作用悄然成就了社会无数事项……
         在此过程中,国家对每一个环节征税,多次流转之后,那一万块钱又回笼国家,国家什么也没失去,却催生了社会经济各项事业。
         扩大规模,如果不是一万块,而是一年十万亿,将其投向全国纯消费者,这就是货币福利。
         为什么将其投向纯消费者而不是上班族劳动者?
         答,上班族拥有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岗位他们已经占有一份资源获得一份收入和福利,他们不是最匮乏者;纯消费者最弱势最焦渴,他们的基本权益长期被无视被忽略被边缘化,投向纯消费者更能解燃眉之急、更能迅速转化为购买力促进经济运转。投向纯消费者,最符合社会道义和经济规律。
         种子撒在砖石地板上未必生长,种子撒在土里则迅速发芽。货币投向生产者,短期促进生产,却市场消费乏力,造成生产过剩,经济陷入困顿;投向纯消费者,才真正构建起消费和生产平顺对接良性循环的环路,促进经济的成长。
         67320191017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智囊团”不及民主决策  
    2.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3.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4.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5.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6.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更多冷帖————
    1.   “智囊团”不及民主决策  
    2.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3.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4.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其它更多帖————
    1.   实行“过饱和重叠就业和轮休”,在大格局下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2.   实行“重叠”“过饱和”就业和“轮休”,实现充分就业的建议  
    3.   人的终极不得已武器——“破坏性资源”  
    4.   群众要的不是“扶贫”  
    5.   生态脆弱地区百姓不破坏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6.   生产过剩时代的“贫困”问题  
    7.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漫天大火  
    8.   “天啊,下一场透雨吧!” “不,要精准滴灌”  
    9.   应该改“扶贫”思想为“还债”或“分红”思想……  
    10.   “毕节四兄妹”事件发生的经济根源  
    11.   “扶贫”“精准扶贫”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佳策略  
    12.   从潜在生产力说起;以货币福利方式将潜在生产力外显出来造福社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