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答“史呈祥”网友之“莫谈国事,不要妄议朝政”

洣崽

  
         洣崽在强国论坛浅水区发帖——
         “人民越是保持独立立场和理性判断、坚守批评批判和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对党政实行严厉的督促和友好的帮助,我国的党政将越优秀越进步。
         没有人民的批评、督促、推动,不要指望有哪个机构或组织会永动机似地不知疲倦地为百姓服务、百姓只要坐享就可以了。社会任何进步、百姓任何权益的增长,都需要斗争来争取。人民倘若懈怠,既有的权益也会丧失。
         历史经验和教训警示,对于党政,不可阿谀谄媚、不可迷信盲从、不可放任惯纵、不可依赖取巧、不可持惰性、不可有幻想。
         今天这条河流,已经不是往日那条河流了。怎样才能、何时才能去浊扬清,向百姓重现一条清流?”
        
                 “史呈祥”网友友情跟帖、教育洣崽:“是官都是拥有一大堆文凭,最次的也是个硕士,那个(哪个)比你学问低?所以莫谈国事,不要妄议朝政。”        
         答:“史”网友最有意思。“强国论坛”就是党政所创设用于议论国事的场所嘛,“史”网友反倒要大家“莫谈国事”,好比主人家开个茶馆,你劝大家不喝茶?这话如果是反语,用反语评说党政不是合适的态度;如果不是反语、如果是“史”网友的认真表达,则短短一个跟帖暴露“史”网友严重的文凭迷信、思想惰性。对于文凭,“史”网友忘记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留苏归国、饱读洋文、满腹理论的高学历的王明,还是不如实践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史”网友则一肚子迷信。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正反两面并非凝滞、而是变化不已,一时一地及某方面的侥幸或先进不代表时时处处方方面面永远的先进;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主张批评斗争、认为矛盾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史”网友则主张“不要妄议”,“史”网友政治觉悟还不行。
         67320181216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对人民日报【钟才文】就经济形势“七连评”的短评  
    2.   彻底改造日本  
    3.   光荣属于中国,世界前途和希望在中国  
    4.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谬读宪法  
    5.   分钱发钱、放假休闲,都是无量功德  
    6.   与其说中美“夫妻”不如说“爷孙”关系  
            更多冷帖————
    1.   对人民日报【钟才文】就经济形势“七连评”的短评  
    2.   彻底改造日本  
    3.   光荣属于中国,世界前途和希望在中国  
    4.   分钱发钱、放假休闲,都是无量功德  
    5.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谬读宪法  
    6.   与其说中美“夫妻”不如说“爷孙”关系  
            其它更多帖————
    1.   货币福利思想是社会经济思想的新突破  
    2.   当前我国教育,最需要把高烧退下来  
    3.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4.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5.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6.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7.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8.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9.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11.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12.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