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才是践行和实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美好愿景的正途

洣崽

  
         任何主张都要根基于社会现实,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是空洞无用的。现在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总体而言,是生产过剩、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马克思主义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应该清醒地正视上述基本事实,从上述基本事实出发,调整和制定我们对于社会事务的态度和策略。
         生产过剩,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了足够财富,为全社会过上好日子已经准备了足够物质基础。即,全社会过上好日子的条件已经具备;能过上好日子而没有过上,是社会制度(尤其是分配制度)出了问题,而不是人们劳动不够。
         当前,最应当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不改革严重扭曲的分配制度,却继续苛求人们为干而“干”,有违科学和逻辑,是僵硬、盲目、不负责任的。社会财富已然过剩,还要继续加剧社会财富过剩吗?贫困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人们劳动得不够吗?资源已经过度开发,还要砍完挖完、不给后人可持续发展留余地吗?环境问题已经严峻,还要雪上加霜吗?
         国家通过货币增发,巧妙、无形、神奇地收割了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享有一份货币福利是百姓的基本权益。当下,国家能够做、且最应该做的是,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定期常态地提供一份货币福利。向这一群体发放货币福利,之后转化为购买力,货币流转、乘数效应,各行各业生意好做了、商品旺销了,联动地促进生产,带动了社会经济所有环节的运行,才能带动整个社会机器真正地“干”起来;不实行货币福利,整个社会机器都怠速运行,还怎么“干”?
         享有一份货币福利是百姓的基本权益;扶贫则是居高临下的单方面给予。不积极努力实现群众应有权益,而热衷于“扶贫”“精准扶贫”,不是最佳合理的策略。
         向群众实行货币福利,才是践行和实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美好愿景的正途。
         67320181017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当前我国教育,最需要把高烧退下来  
    2.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3.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4.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5.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6.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7.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8.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10.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11.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2.   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要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