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全国25个省财政巨额亏空”是瞎操心的伪命题

洣崽

  
         “全国25个省财政巨额亏空”是瞎操心的伪命题。
         地方财政“负债”欠谁的?欠央行的,就像孩子欠父母的;央行的钱哪来的?是通过增发货币从全社会薅羊毛、摘桃子得来的。
         你见过谁薅完羊毛给羊开欠条、今后还账给羊圈的?你见过谁摘完桃子给桃树开欠条、随后还账给桃园的?所薅的羊毛、所摘的桃子,就是国家的收入,谈不上还还是不还。因此,这些钱事实上是央行的收入,而不是央行的负债。把货币增发所带来的收益视为国家的负债,如同薅羊毛摘桃子之后给羊和桃树开的借据,纯矫情。
         通过增发货币,央行获得巨大收入;央行巨大收入,地方本有权分享,即央行收入本应该让地方分享,但没有建立地方财政分享央行货币增发收入的有序合理机制,地方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得不以“欠债”的方式从央行要钱,因此,这种“欠债”本是一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滑稽。
         好比,家里桃树结桃子了,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平常都干活、结桃子了当然都有份,但是没有建立合理有序的分发桃子机制,儿子们要吃桃子怎么办?情急之下向当家的开张条子吧——这就是所谓“地方负债”。以为这“负债”真要还的啊?
         摘桃子是正确的,桃子熟了就该摘;摘了桃子不能藏着掖着,要公平道义地分桃子。尽快建立合理有序的桃子分发机制才是真正急务。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以及有孕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发放货币福利,是当前最道义、最高效的“桃子分发”制度。故意炒作“国家负债”、炒作“地方财政负债”,有的是心地善良忧国忧民但不懂经济者,有的则是企图继续垄断货币发行权益、为拒绝实行货币福利寻找借口。
         67320180729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彻底改造日本  
    2.   光荣属于中国,世界前途和希望在中国  
    3.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谬读宪法  
    4.   分钱发钱、放假休闲,都是无量功德  
    5.   与其说中美“夫妻”不如说“爷孙”关系  
    6.   我国教育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两头踏空  
            更多冷帖————
    1253.   话说“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去政治化”  
    1254.   引鉴士兵考军校的做法,把实践能力测试纳入高考  
    1255.   应当从全国范围广泛征集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方案  
    1256.   说一说我国省市财政亏空地方债务问题  
    1257.   现在要做的,不是要否定文化大革命  
    1258.   对北大院长姚洋先生“发1万亿元消费券”建议的述评  
            其它更多帖————
    1.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2.   高度膨胀如火如荼炽热高烧,不是成功;学校教育要自觉收敛恪守本份,不要试图取代和包办其它教育  
    3.   基础教育不基础,是我国教育的大问题  
    4.   答“刺嫩芽”网友“(党)在企业就没领导一切,而是靠边站成了摆设和资本家的雇佣”  
    5.   “党是领导一切的” ,表达了共产党人的担当,为之点赞  
    6.   实行货币福利制度,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高度  
    7.   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辩证思想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   为“11.12”沅江悲剧愤怒声讨罪恶的高考制度!!!  
    9.   停留于对家长对家庭对学校的批评指责既是不够更是不公平的  
    10.   “11.12”沅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11.   我国当前生产过剩的要害在哪里?  
    12.   “强调教育”“重视教育”“加强教育”貌似永远正确,但在错误方向上,只会令中国教育病症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