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说一说货币发行问题

洣崽

  
         一.发行数量。
         经济增长了,需要更多货币,国家应天顺时地要增发货币。但,具体该增发多少?
         要求幼儿先学好人体运动学理论再来学走路,是荒诞的,再质朴的村妇也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摸爬尝试,在实践中总结成长。
         货币发行是国家的重大问题,但不必将其教条主义复杂化。
         货币发行当然不能听凭主观愿望想发多少就发多少,要以社会财富、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运行态势作为客观依据。但是,社会财富、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是无法准确测量而且处在变化之中,因此货币发行必然地带有一定程度模糊性不准确性。
         这种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准确性是正常的、也是许可的。比如,司机开车当然不能任性,必须根据路况车况实时调整;但司机不会每时每刻计算着车子的速度、拐弯的角度,而是轻松裕如地开着,左了就稍向右打,右了就稍向左打,快了就轻踩制动,慢了就稍加油门,而不会傻傻地一边开车一边对照教科书。
         同样,我国的货币发行,可以复杂问题简单化——尽管发行好了,通胀厉害了就稍稍控制,紧缩了就稍稍松开,密切关注经济的动态,就可以保证经济的平稳有序。
         二.货币投放方向。
         随着经济增长,应当相应增发货币,货币已经准备就绪,但,应当投向哪里、怎样投放?
         与时俱进增发货币是正确的,但当前的货币投放方向有问题,增发方式不合理,是以国家对社会负债的方式进行,即,每一次增发货币,货币发行权益被国家垄断,百姓未能合理分享,等同于增加国家对社会的负债。百姓不能分享货币发行权益,则每一次增发货币都相当于褥羊毛,实质上就成为政权对社会的巧取豪夺。这种方式,层层垒高政府负债,积累政权危险,不是货币发行的可持续策略。
         有必要开辟一条新的、既合乎社会道义又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合理的货币投放之路——
         社会上有这么一个特殊人群,如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及有孕和育婴期妇女等,可称之为纯消费者,他们没有挣钱能力,但他们的正当消费需求应当被社会认可和满足。如果在国家层面把这一人群的基本需求肯定下来,以国家之力担当,以货币福利的方式把相应数量的钱打到这一群体每个人的帐户——于是,既达成了货币的及时而充分的投放,又促进古人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为公”理想的巧妙实现。
         国家是否向百姓实行货币福利,已经成为大是大非、方向性本质性的分水岭和风向标。
         三
         半生不熟不伦不类地引用些西方“经济理论”,造作一些含混概念(什么“中等收入陷阱”,什么“杠杆”和“去杠杆”,……什么“外汇占款”),把货币金融说得云山雾罩、莫测高深、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是不说人话、是把水搅浑、以此吓阻和忽悠群众,是要浑水摸鱼……
         67320180712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4.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更多冷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4.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其它更多帖————
    1.   把出现人才归为大学的造就,是贪天之功;期待大学造就卓越人才,是缘木求鱼  
    2.   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  
    3.   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不在于“减负”,在于“调结构”  
    4.   初中毕业生读高中读职校的分流做法是不好的  
    5.   脱离实践的我国教育,陷入误区误人无数,无脸以对亿万家庭  
    6.   “高校的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  
    7.   简论我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  
    8.   高校“种田”课程的实践教育探索难能可贵  
    9.   我国家长需要敏锐意识到片面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危害  
    10.   学困生的教育权益应当受到尊重  
    11.   一辈子的饭,要一辈子吃  
    12.   “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世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