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新时代社会主义”,我国“已经进入”还是“即将进入”?

洣崽

  
         “新时代社会主义”,我国“已经进入”还是“即将进入”?
         洣崽每每跟不上主流思想。赞同中共中央“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判断;但主流认为“已经进入”,洣崽则以为“即将进入”。对事物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现在是进步和包容的时代;更何况二者如此接近。
         为什么认为“即将进入”而不是“已经进入”?既然称“新时代”,就应当有不同于过去时代的重大里程碑式制度性标志。今日我国出现这样的重大标志了吗?还没有。
         洣崽认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有、可以有这样几项重大的制度性进步,有了这样几项制度性重大进步,足以称“新时代”。
         一者,国家对主权内一切资源实行了宏观战略层面的无条件绝对占有、实行了有效的统一整合、统筹规划,而不是软弱涣散、一盘散沙;(这一项,自新中国初期以来已经基本实现,惟愿不要自损根基、自我削弱)
         二者,国家统筹整合资源,产生巨大整体利益,国家通过货币发行方式收割了这些发展成果,摘了“桃子”,这是好事,证明了国家管理的成功。国家在除去基本的正常运作的开支并预留充分而适宜的发展余地后仍有巨大盈余,国家明智地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以回馈人民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奉献、牺牲和贡献,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和病残失能等纯消费者发放货币福利。向人民实行较有力度的货币福利,是自古及今从未有过的社会制度创新,足以成为新时代的重大制度性标志。
         三者,在全国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普遍实行“员工分红制度”,以此为依托、以此为抓手、以此为契机,以此体现全体员工的主体性、实现全体员工的话语权和主人翁地位,以此促进员工对于单位事务的热情参与、进而促进基层民主建设,以此调动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此促进全体员工的权益。过去时代,员工只是单位用工资购买的劳动力;实施“员工分红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体现和尊重员工的民主政治和经济权益。“员工分红制度”是否实施,不是小事;这一制度普遍实施,是“新时代”到来的不可缺席的要素。
         实现上述三项,条件已经具备;条件已经具备却仍未实现,因之,不能迁就地称现在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仍需努力啊。
         67320180128
         邓小平论述“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电影《刘三姐》里面唱到“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都认识到货币、认识到金融的力量和神奇。
         在当今中国,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过剩已经是显著事实。此时此际,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是综合解决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稳定多方面问题的核心枢纽,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不向人民实行货币福利,不懂得实行货币福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伟大意义,而辛劳费力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地治国理政,如同一个只会推车不懂开车的莽汉。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5.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中国呼唤工匠和如何造就工匠  
    2.   教育部开错药方了  
    3.   把出现人才归为大学的造就,是贪天之功;期待大学造就卓越人才,是缘木求鱼  
    4.   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  
    5.   教育改革的目标主要不在于“减负”,在于“调结构”  
    6.   初中毕业生读高中读职校的分流做法是不好的  
    7.   脱离实践的我国教育,陷入误区误人无数,无脸以对亿万家庭  
    8.   “高校的课,为什么学生不爱听”  
    9.   简论我国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失衡  
    10.   高校“种田”课程的实践教育探索难能可贵  
    11.   我国家长需要敏锐意识到片面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危害  
    12.   学困生的教育权益应当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