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每月补农民和农民工1000元”

洣崽

  
         凤凰卫视视频:“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建议):每月补农民和农民工1000元……”
         跟我的主张近似啊!如长江水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看来,分钱发钱思想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邢经济学家主张给“农民和农民工”每月补钱,未必是最佳策略。在同一地方或同一公司同样干工的非农民和非农民工就会质疑,怎么单单给他们发钱、不给我们发钱?徒然挑起社会矛盾。
         私以为,还是咱这样的办法更好——
         在当前生产力和国家收入及物价水平情况下,向全国的小孩学生老人病残失能和有孕及育婴期妇女等纯消费者人群,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左右货币福利;将来随着经济发展再水涨船高同步增长。这样,不言补贴农民和农民工,而农村小孩学生老人等群体享受到好处,让农村、农业、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国家最应当给弱势无助匮乏的非劳动者非上班族纯消费者群体发钱,而不是给劳动者上班族发钱(包括农民工)。
         钱从哪里来?主要不是靠税收等国家财政,而是依靠国家货币发行收入:国家一年新增货币二三十万亿,今后不再通过放贷而通过分钱发钱投放社会,算全国小孩学生老人……等纯消费者人群总数8亿(肯定不到8亿),每人每月1000即每人每年1.2万、全国一年总共需近10万亿,还有一二十万亿足以分发给中央和地方政府。
         看来,对于挂着“摩根斯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或其它什么头衔的人们的观念也应当平视,而不能迷信。
         在分钱发钱问题上,​目前国家还没完全捋清楚,只是撒胡椒粉似地给农村老人一个月补个一两百、给三岁以下幼儿一个月补贴三百,有点进步,但很不爽利和很不够。归根结底还是得靠人民群众进步力量严厉批评斗争的推动、才能增进社会的应有福祉。
         67320251010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每月补农民和农民工1000元”  
    2.   “钱哪去了?钱哪去了?钱哪去了?”  
    3.   对人民日报【钟才文】就经济形势“七连评”的短评  
    4.   彻底改造日本  
    5.   光荣属于中国,世界前途和希望在中国  
    6.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谬读宪法  
            更多冷帖————
    1.   “每月补农民和农民工1000元”  
    2.   “钱哪去了?钱哪去了?钱哪去了?”  
    3.   对人民日报【钟才文】就经济形势“七连评”的短评  
    4.   分钱发钱、放假休闲,都是无量功德  
    5.   光荣属于中国,世界前途和希望在中国  
    6.   彻底改造日本  
            其它更多帖————
    1.   建议实行“员工分红制度”破解国企改革困局;就“员工分红”与网友的切磋  
    2.   有关国企改革实行“员工分红制度”与“老张工”网友的答问  
    3.   就国企改革“员工持股”问题与“中道”网友的切磋  
    4.   把中央精神中央政策教条化神秘化、照抄照搬、僵硬执行,实际上是巧妙怠工,是对中央对事业的不负责任  
    5.   国企改革,应当实行“员工分红制度”而不是“员工持股”(二)  
    6.   国企改革,应当实行“员工分红制度”而不是“员工持股”(一)  
    7.   构建“员工分红”制度——以某校为例,打造学校(或企业)内生发展自主机制的构想  
    8.   赞“数学”网友两个帖子——《在我看来深圳经验只有一个,就是多发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不应当成为道德标准》  
    9.   实行“员工分红制度”,把民主植根于经济之中,实现国企的华丽转身  
    10.   “小学放学早,如何安顿孩子”的问题  
    11.   简论生产的社会性和个体性  
    12.   《实践论》《矛盾论》像北极星一样指引我国改革发展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