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财政收紧是不懂经济、不懂政治的屎主意

洣崽

  
         消息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35万亿”,为此,“国家收回了12个债务高风险省份的基建审批权:东北三省,西南的贵州、云南,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还有内蒙古、广西,甚至包括天津和重庆这两个直辖市。”
         上述“政府过紧日子”、财政收紧做法,是不懂经济、不懂政治的屎主意。
         “35万亿”算多大的事?国家一年新增货币收割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就达近三十万亿;
         那些所谓“地方债”,原本是无需归还的伪负债。好比战斗中,连队从后勤领取枪支弹药物资装备,是领取、而非借贷,事后是无需偿还的。同理,我国过去积累的当前所谓“地方债”,应当最终由央行勾销清零。为稳妥、综合平衡和合理衔接计,这些过去的“地方债”可以先暂时保留、冻结、封存,留待以后适当时候再斟酌妥善处理:对自觉谨慎举债、开支显著不足、确有吃亏的地方政府,由国家央行在今后给地方政府分钱时适当追补;对任性过度举债、过多开支和存在开支不当的地方政府,由国家央行在今后给地方政府分钱时适当扣减;对合理范围的地方政府负债,一笔冲销。至于是适当追补、还是适当扣减、或是一笔冲销,留待以后适当时候解决;就像哪个连队前面过多领取物资、就在后面适当扣减,领取物资显著过少、则在后面适当追加……以保持整体的均衡和公平合理,而不是要地方政府“偿还”那些伪债务。
         当下,国家应该忽略和越过这些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地方债,改变金融路线,更正过去“放贷”型货币发行金融路线的错误、转而实行“分钱发钱”型货币发行金融新路线,从今往后,合理地向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分钱、向百姓合理发钱。
         为什么说“财政收紧”是不懂经济、不懂政治的屎主意?它一没捋清楚、整明白那些所谓“地方债”本质是领取而非借贷、是无需归还的伪负债;二者它违背了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现在我国经济最大的实际是什么?那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显著过剩、国家亟待启动内需。在生产显著过剩时代而收紧财政,致使政府消费紧缩、社会各方各面受拖累,不是屎主意是什么。
         67320250625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维护和尊重合理程度的财产私有及自主经营,反对不可逆永久瓜分国家资源的私有化图谋  
    2.   否定国家所有和政府调控的私有化倾向必须批判  
    3.   私企和个体经济,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对《共产党宣言》“消灭私有制”应当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解和践行  
    5.   私有公有各自的潜在问题和危险倾向及其规避  
    6.   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待见马云?  
    7.   论节制资本  
    8.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时代的羞耻,是对宗旨、精神和道义的违背  
    9.   过度富有不是好事,是罪过  
    10.   辩证看“公有制”  
    11.   “小而分”与“大而公”  
    12.   一个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