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矛头所向,应当对着特权和资产阶级

洣崽

  
         对协和董姐事件的批评批判中,依据“论文仅仅29页”,是没有说服力、极其不妥的。毛泽东、鲁迅的大多数文章在29页以下,而今社会几十页以上东拉西扯东拼西凑的垃圾论文堆成山;以论文长短,更彻底地说,以发表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要件,本身是机械、错误、形式主义、不切实际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能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也只有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中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读几年书,尚未在实践中淬炼,学校和国家教育机构就急不可耐地压榨其写论文、出成果,学生受压迫、为升学为就业,不得已而无病呻吟造作“论文垃圾”、以哄鬼凑数——这是中国当代教育和世界当代教育的通病;学生是错误和无聊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学生正常读多少年,就给予毕业、予以学位好了,无需以成果以论文做强求,自有社会实践去检验他水平高低,无需学校自作多情、越俎代庖。把学历学位和学术水平捆绑,本身是机械惰性的制度安排。幸而中国革命领导人不是机械地按考试按文凭按学位来决定,不然留洋博士王明、博古…一行人占据领导权,哪里还有毛、周、朱……的位置?
         就肖董而处理肖董、就协和而整治协和,没有太大意义;关键在于通过暴露出来的几只白蚁而发现和捣毁千里长堤之下的那个蚁穴和所有其它蚁穴。毛主席曾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资产阶级及其思想统治我们学校,事实证明所言不虚。
         对协和董姐事件,矛头所向,应当对着阶层固化、对准权贵和资产阶级。正如上海某“一姐”所揭示的,“特权阶层早已经形成了利益同盟,他们修改规则、垄断资源、操控舆论”,对此予以揭露、批判、反对、斗争、矫正、根除,才有坏事变好事的进步意义。
         市场经济是高效、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自主自力,有利于迸发主动性和创造力。驾驭资产和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发挥市场经济的优长、利用资产者谋利的魔性发展生产,又警觉和提防其消极后果和危险,正如发挥核电而避免核事故的道理;又比如反对家暴、而不是要消灭家长,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不是要消灭资产者和取消市场经济。
         67320250516


此帖获赞:         被踩: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更多冷帖————
    1.   我国强调安检没什么不对;不要总想着替国家省钱  
    2.   歌曲《没出息》与“分钱发钱”思想的契合  
    3.   不抱幻想、不怨天尤人  
    4.   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难题与破解  
    5.   平稳和连续的智慧  
    6.   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下岗倒闭潮  
            其它更多帖————
    1.   “养老金支出亮黄灯”是伪命题  
    2.   “养老金空账”?  
    3.   养老金问题应当引入原始股概念;建议国家尽可能和尽快地向老年人倾斜  
    4.   让公务员 引领我们奔向更多休闲的新时代  
    5.   精简公务员的提议是错误的  
    6.   国家应该把年轻人的就业包起来  
    7.   实行“过饱和重叠就业和轮休”,在大格局下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8.   实行“重叠”“过饱和”就业和“轮休”,实现充分就业的建议  
    9.   人的终极不得已武器——“破坏性资源”  
    10.   群众要的不是“扶贫”  
    11.   生态脆弱地区百姓不破坏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12.   生产过剩时代的“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