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冲破“GDP”藩篱,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义思想

洣崽

  
         “GDP”及“人均GDP”,不足以准确客观地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片面性局限性越来越显著,其观念越来越不合时宜,不足以继续指导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可以以不太高的总产值、不太高的人均产值、不太多的资源消耗、不太严重的环境代价而让百姓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形成强大的国力;相反,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即使总产值和人均产值都较高,也可能生活水准不咋滴、而国力低下。
         比如,私有制下,红楼梦贾府大观园假定造价10个亿,这十个亿家产属于贾府,社会其他人士无法享有、无法欣赏;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国家建设10万个公园,每个公园平均造价5个亿,这些公园向全国所有人免费开放,则相当于每个人享有50万亿资产的权益。
         我国拥有一万八千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加上岛屿海岸线会更长。如果完全绝对地奉行资本主义私有观念,听凭大资产者大富豪对于海岸资源的私有圈占,则即使是最幸运最强势的富豪也只能占有其中的一小段,而不能畅游和尽情欣赏美丽海岸的全部。而如果实行土地资源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国家宏观整合、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全体国人共享,则14亿中国人每个人可以畅游和尽情欣赏全部海岸。
         同样,以国家之力以优厚的价格购买全国和世界主要重大科技文化发明创造成果知识产权、网上发布、全民共享,则相当于我国国民堂堂正正尊严体面合法畅达地享有享用最新最广的文化艺术和科技资源,其权益以货币折算何止几万亿、几十万亿。
         同样的资源,在合理和不合理的制度下带给人民的福祉,有着天壤之别。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是那种“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互相排斥关系,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盲区互补和相得益彰。为最大最好地改善百姓福祉、增强我国国力,国家在尊重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应当旗帜鲜明宣传和践行共有共享的社会主义新观念,而不是作茧自缚地止步于“总产值”“人均产值”这样的陈旧概念,跟在西方没落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亦步亦趋地鼓吹狭隘的自私独占的资本主义落后思想。
         67320231028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4.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更多冷帖————
    1.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2.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3.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4.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美国三十多万亿美债”问题  
            其它更多帖————
    1.   精简公务员的提议是错误的  
    2.   国家应该把年轻人的就业包起来  
    3.   实行“过饱和重叠就业和轮休”,在大格局下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4.   实行“重叠”“过饱和”就业和“轮休”,实现充分就业的建议  
    5.   人的终极不得已武器——“破坏性资源”  
    6.   群众要的不是“扶贫”  
    7.   生态脆弱地区百姓不破坏生态,就是对国家的极大贡献  
    8.   生产过剩时代的“贫困”问题  
    9.   天干物燥容易引发漫天大火  
    10.   “天啊,下一场透雨吧!” “不,要精准滴灌”  
    11.   应该改“扶贫”思想为“还债”或“分红”思想……  
    12.   “毕节四兄妹”事件发生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