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网

◆★☆※◇◆★☆※◇◆★☆※◇◆★☆※

“放歌”, 天下人说天下事   
    返回目录

   教育    时评    时政    经济


延迟退休不合时宜

洣崽

  
         延退主张者不懂经济。片面地以所谓“养老金缺口”为借口,全然不知国家财政收入、土地出让加货币发行一年30多万亿经济总收入的大局;只知道缸里水少,不知道外面江河湖库发大水暴涨。
         延退主张者不懂政治或站在错误的政治立场。他们站在权贵和大资产者榨取利润的立场;献媚权贵、为权贵对权势和利益的贪恋创造条件,而不和广大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
         当今社会的基本形势是生产力迅猛增长、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市场疲软、消费乏力,就业困难;并且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方兴未艾。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主题已经转换成“国家天量货币应该怎么投放,怎样科学投放才利于纾解生产洪流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专家”“学者”还停留在“怎么才能多克扣、怎么才能多榨取”的落后思想;新形势下,应当与时俱进地改善群众生活、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休闲,而延退主张,继续加剧就业困难,违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合理愿望。
         延退主张者不懂得国家收入的大局,小门小户小家子气、愚昧认真又可笑地在缴交养老金数额的圈圈里算“缺口”的账,怎么运筹帷幄、造福国家。
         在生产不足之际,国家应当尽可能组织起人力物力从事生产、增加供应、保障供给;而现在生产过剩之时,强行延退,把更多的人强留在生产行列,除了加剧生产过剩、加剧资源消耗和浪费、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就业压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益低下、加剧社会矛盾,还能有什么好处?
         即使采取“渐进”策略,延迟退休仍然是一个不懂经济、不尊重民意、不合时宜、给政府丢分的举措。
         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老年人从事适宜劳动未尝不可。先进合理富足的社会,应该让人们满心欢喜自觉劳动,而不是以削减福利以经济压力逼迫、以政府行为强推。当国家实行了“员工半日工作和半周工作的过饱和重叠就业制”、“每工作若干年(比如7年)带薪休假1年”等轮休制度之后,再“延退”不迟,那时,工作将不再成为人们厌倦的苦差、而越来越显现美好的一面;即使人们已经不再缺钱,人们也将乐于工作,直到暮年。“专家”“学者”、资产者、国家政府,应当顺势而为实现共赢,不应操之过急。
         67320151121


此帖获赞: 0        被踩:0  


    评点此文:赞一个     踩一脚     

回复     更多洣崽文章   

(温馨提示:文明用语,理性发帖)

           



            更多奇帖————
    1.   教育数宗罪  
    2.   对中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总体构想  
    3.   发钱,我国当前最紧迫的政治日程  
    4.   破困突围开新篇——摒弃“掐尖”招生,实行“优秀入围加随机录取”  
    5.   华为 “大手笔分红”干得漂亮,盛赞华为  
    6.   建设微信群式基层民主,落实和改善党的领导  

            更多新帖————
    1.   “智囊团”不及民主决策  
    2.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3.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4.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5.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6.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更多冷帖————
    1.   “智囊团”不及民主决策  
    2.   国家要积极花钱、善于花钱  
    3.   从“水硕”说起,掰扯我国高等教育  
    4.   捍卫国家本色反对变质刻不容缓  
    5.   协和董女事件警示,对高考:一要捍卫、二要改革  
    6.   批评斗争,群众的武器、人民的法宝  
            其它更多帖————
    1.   有朝一日我国教育占据世界高地也是不奇怪的  
    2.   对“哈罗礼德学校”花落海口的述评  
    3.   基础教育简易化,于是教育之路豁然开朗  
    4.   重新审视、批判继承西方制度……  
    5.   高考造作得繁难怪异、学生负担沉重,这是坑学生、坑国家、坑民族未来  
    6.   对中美关系,慢慢推太极是对的  
    7.   高考卷共欣赏。中小学还属于不属于基础教育?  
    8.   高考应该退烧  
    9.   一碗姜汤  
    10.   乱弹  
    11.   话说海南……  
    12.   “十年来一次”运动不行,“一年来两次”怎么样?